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教育部晒5年教育成绩单,这些问答与大家息息相关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9月28日上午,教育部召开主题为“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教育部有关司局的负责人回答了记者关于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投入、教育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提问。具体有哪些内容?5个关键词带你了解。

关键词一:学前教育

澎湃新闻记者:

周围有很多人反映入园难,请问下一步学前教育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吕玉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学前教育是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我记得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时候,反映最强烈,社会呼声最高的是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纲要》颁布实施以后,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国十条”,也就是《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意见》的指导下,国家已经连续实施了两期三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刚才讲到去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7.4%,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成绩,提前实现了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


但是学前教育也确实面临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来自两方面:一是二孩政策的实施必然造成需要入园的孩子增多;二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地方出现了入园难、资源紧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今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又继续部署实施了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5%,也就是从去年的77.4%提高到85%,其中普惠性幼儿园的孩子要达到80%。这也是“双普”目标,一个是85%、一个是80%。


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下一步重点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扩资源,二是建机制,三是提质量。


扩资源。扩大普惠性的学前教育资源,下功夫解决老百姓反映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要充分考虑人口变化趋势和城镇化进程,做好新人口的测算。要以县为单位,做出幼儿园建设的布局规划。要大力发展公办园,要求每个乡镇都要至少建一所示范性的公办园。要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农村每个乡镇至少办一所公办园。大村要独立建园,小村要联合办园,建立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


建机制大家都知道,学前教育发展比较晚,不像义务教育乃至高中教育长期形成的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体制机制。学前教育体制机制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幼儿园公办园的教职工编制标准也不完善,这是现在发展学前教育最难的两个保障条件。第一个是钱的问题,第二个是人的问题,不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学前教育很难发展。我们在下一期行动计划中,要在机制保障上下更大功夫,推动这两个机制的建设。现在有16个省份已经出台了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14个省份出台了编制标准,我们还推动其他省份加紧出台这两个标准,推动建立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同时完善资助政策,解决好幼儿园在基本运转、师资补充等方面的条件保障问题。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的中央财政补助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倾斜支持,对完善机制这方面的倾斜奖补。


提质量。提高保育教育质量,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科学保教。我们今年5月份召开了三期计划的部署会,同时举行了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大力推广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推动科学保教。要进一步完善动态监管机制,制定幼儿园科学保教的科学评估体系,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规范监管和业务指导,提高保教质量水平。


关键词二:高中教育

中央电视台记者:

想请吕玉刚司长具体介绍一下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情况和下一步举措?


吕玉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高中阶段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形象地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腰部”,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于人的成长以及国家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取得了新成就,迈上了新台阶。


在提高普及水平方面,这几年来始终把扩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作为战略重点。国家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中央财政共投入270多亿元,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的建设和发展,惠及1800多所农村普通高中和近千万的学生。2016年高中阶段普及率已经达到87.5%,比2012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通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学校的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新高考改革实施和试点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引起教育系统以及全社会广泛的重视。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教学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正在进行认真思考和部署。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重点抓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的落实。这个计划是在今年4月份教育部和有关部门经报国务院以后联合组织实施的,将推动高中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这里面有两个重点。第一,抓普及。把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作为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教育资源,确保到2020年全国以及各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都达到90%以上。这个90%不是全国的平均数,是各个省都要达到,无一例外。所以在4月份的全国高中攻坚的会议上,我们专门跟十个省份签订了攻坚备忘录,这十个省份都是相对现在来讲普及水平偏低的省份。


第二,抓质量。适应新高考改革,我们将研究制定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方式和教学管理机制。在两办新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当中,对普通高中改革做了专门部署。要认真贯彻意见,进一步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关键词三:高等教育

人民日报记者:

刚才吴岩司长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情况,我们感受到国家除了有“双一流”这样支持高校第一梯队发展的举措,也有支持其他高校的安排,请问除了“一省一校”等刚才介绍的计划,下一步还有什么新的举措和计划?


吴  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后期,特别是要迈向普及化,全世界高等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在类型上、层次上、结构上、标准上将是多样化的。“双一流”是多样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展示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高等教育在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更多的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发力点。


我们有14所重点建设的中西部高水平大学,我们还在中西部100所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同时加强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更重要的是,中西部高校需要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才是这些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西部高校不仅要眼睛朝外、向国外看,也不仅仅眼睛向东。他们应该更多的是眼睛向下、向本地区看,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一个发动机、一个“母鸡”,成为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摇篮。


我们将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升级版),更加强调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支撑度、引领力。我们要做很多工作,不只是采用一种标准,而是要强调各类卓越。


我们将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希望中西部高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变轨超车,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全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而不仅仅是本地的教师和教学资源,还可以利用东部高校、世界上各种好的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这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希望中西部高校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支撑点,迅速实现变轨超车。


光明日报记者:

刚才吴岩司长提到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从材料当中看到,我国高校以9.4%的研发人员、7%的研发经费发表了占80%以上的SCI论文,请问我国高等教育在由大到强的迈进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


吴  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变化很多,最大的变化有四个方面,我把它称为“四个变”。


第一,作用地位变了。原先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起到的是基础支撑作用,今后高等教育由于它的体量和质量变化,它将会是支撑和引领并重。随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会逐渐加强,将会发挥最大的红利,会发挥火车头的作用。


第二,发展阶段变了。刚才我们说高等教育是大众化,去年是42.7%,现在正在快速地向普及化迈进。在向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结构、类型、标准等方面都要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正像联合国教科文所说的,这种变化将会使高等教育成为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将会成为他的人生包括职业生涯中的基础教育。


第三,类型结构变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由于规模的变化和质量的提升,多样化将成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第四,环境、格局、坐标变了。正像陈宝生部长所讲的,它的舞台将不再是全国舞台,而是世界舞台;它的坐标不再是国内的某一个坐标,而是国际坐标;它的竞争也将是国际竞争。


因此,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的作用地位变了,发展阶段变了,类型结构变了,环境格局坐标变了。这四大变化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四:教育投入

澎湃新闻记者:

近年来教育经费实现快速增长,4%的目标如期实现,这个历经20年确实是非常不易,应该说令人振奋。请问赵建军司长,今后在投入上这4%怎么确保,我们是不是有信心?钱到位以后,在使用上有哪些考虑?谢谢。


赵建军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 

我先补充说明一下吕司长讲的学前教育投入问题。刚才我在介绍当中讲到,过去五年,各级各类教育中,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幅最快,达到77.3%,从2012年的1504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802亿元。我们今后也会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快补这个短板。下面我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我们对今后一段时期继续保持4%的目标是有信心的。这个信心来自哪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大教育投入的问题做出重要讲话。2013年9月25号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总书记做了一个视频贺词。在贺词里面,总书记讲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投入。这些年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收支矛盾日趋加剧,财政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也不会减少教育的投入。今年1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两份文件里面都明确提出要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所以这个信心是来自党和政府庄严的承诺和坚定的决心。


钱到位以后,我们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科学合理地把这些钱用好;第二,要管好钱,保证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科学合理的使用经费方面,要始终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地区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支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高质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坚持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要从制度上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保障他们顺利入学,顺利完成学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好务。三是坚持向教育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倾斜。像刚才记者提问的学前教育就是一个短板、薄弱环节。我们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水平,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交流等等这些方面的经费投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刀刃上。


在加强和规范经费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健全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绩效管理,强化审计监督、财政监督检查,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保障教育改革发展。



关键词五:“一带一路”

中国日报记者: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教育领域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李  海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

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大局当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属性。去年7月份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以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三方面举措为建议框架,对口开展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共建丝路合作机制等三方面合作,全面推动各国教育提速发展。这个文件也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我国要实施的165项重大项目。围绕这个文件,教育领域主要在四个方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一是签署省部共建协议,打造“一带一路”合作推进平台。教育部先后与甘肃、福建、贵州等14个省份、市签署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主要目的是引领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省份、市的区位优势,还有各个地区的特色,主动对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二是开展国别区域问题的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目前我们在全国设立了42个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同时备案了394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来通过这些国别和区域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现在基本实现了国别和区域问题研究的全覆盖。通过这些基地和中心的工作,我们去年已经发布了141项国别和区域问题的指向性课题,其中有70项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涵盖了“一带一路”46个沿线国家。除了这个指向性课题之外,我们还设立了研究智库的报告课题,这些系列的报告课题也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的66个国家。


三是实施引领性项目,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我们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的新生来中国学习或研修。同时以“‘一带一路’万名师生交流计划”为主线,推动实施“鲁班学堂”“中非20+20”“丝路1+1”“友好使者”等特色项目。另一方面,还指导高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成立了中国—东盟海洋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中以7+7”研究型大学联盟以及中俄、中蒙等中外双边高校联盟。我们还与23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四是加快推进语言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架设桥梁。2016年,国家公派了42个非通用语种1036个学生出国学习培训,填补了国内9个非通用语种的空白。另外,我们还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开齐外语专业,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同时还接收了17万人来华学习汉语,在沿线国家共有46万人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习汉语。


上一篇:
下一篇: